您的位置: 首页 >长者专区>新闻动态>详细内容

【我的医保故事】方寸柜台后的“民生温度计” —我和医保的故事​

来源: 2025.07.18
字体:

32px

22px

18px

  • 12px
  • 14px
  • 16px
  • 18px
  • 20px
  • 22px
  • 24px
  • 26px
  • 28px
  • 30px
  • 32px
  • 34px
  • 36px
  • 38px
  • 40px
  • 42px
  • 44px
  • 46px
  • 48px
  • 50px

条形柜台的反光里,总倒映着形形色色的面孔:布满老年斑的手攥着皱巴巴的票据,年轻母亲焦急地哄着啼哭的孩子,家属红着眼眶反复追问报销规则......在医保窗口工作的近三年时光里,这些画面早已刻进我的日常。起初,我以为这份工作不过是机械地审核单据、核对数字、背诵政策,直到那个寻常午后,一个聋哑老人的身影,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。

深秋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服务大厅,老人佝偻着背缓缓挪到窗口前。他布满老茧的手在桌子上轻轻叩了叩,递给我一叠边角磨得起毛的医药费票据,和一张皱巴巴的字条,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:“这是我孙子看病的发票,一分没有报,帮我看看咋样才能报。”我正要开口询问,却发现老人浑浊的眼睛始终盯着我的嘴唇,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急促。

原来这位老人是聋哑人,我赶忙翻出便签纸,在上面工整写下:“大爷,我帮您算!”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,像寒夜里燃起的一簇火苗。我逐张核对票据,在计算器上按下数字,笔尖沙沙划过纸面,把每一项报销明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当我把“可报销13000元”的字条推过去时,老人干枯的手死死攥住柜台边缘,喉结剧烈滚动,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。他颤抖着竖起大拇指,又对着我连连点头,嘴里发出含糊的呜咽声。

那一刻,我终于读懂,眼前这些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患病孩子康复的希望,是一个家庭熬过寒冬的火种。群众通过我触摸到医保政策的温暖,我通过群众读懂了工作的重量。三年窗口工作,我早已不是机械的操作“终端”,而是医保政策落地的桥梁,我用每一次耐心解释、每一次俯身指导,成为医保政策红利的传递者,贯通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当群众怀揣着被政策温暖过的心离开柜面,他们就会成为移动的桥梁,把医保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。